如何看当前中国股市?
首先,当前A股市场的估值问题仍然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之一。 截止2021年5月28日收盘,上证综指的PE(TTM)为13.96倍,低于过去十年以来的平均估值水平;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的PE(TM)则分别为24.89和71.94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若拉长时间窗口,目前的市场估值并不显得异常偏高。
其次,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经济仍处于稳步增长态势,国内利率水平整体保持下行趋势,央行仍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不断投放流动性来满足市场需求。
最后,无论是基本面因素还是资金面因素,对当前的A股市场都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A股的估值分位数虽然处于较低位置,但由于流动性相对充裕,市场总体风险偏好难以持续提升,大概率将维持在一个中低的水平。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配置资产的时候仍应坚持审慎原则,规避存在估值泡沫的行业和个股。
近期市场反复震荡整理,与去年下半年市场流动性和基本面形势完全相反,显示出监管层不希望看到行情出现大幅波动,谨慎呵护市场的心态。随着上市公司年报和季报披露完毕,此前引发市场震荡的流动性问题和估值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政策底已经逐步确认。
但是,需要警惕美元指数走强带来的外部冲击,以及国内疫情反弹给经济运行带来的不利扰动。 从投资策略来看,在市场震荡整理过程中,均衡配置、防守反击的策略仍是上选。短期可关注通胀回暖、需求复苏带来的周期涨价主线机会,长期则可坚守大消费板块价值洼地。
当前中国股市有如一座孤岛。不仅与中国经济增长基本面严重背离,同时也与世界其他国家股市相背而驰。自去年12月初至今,短短一个半月,上证指数从2132点狂跌至2015点,跌幅达5%,在全球主要股市中表现最差。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nP)在去年第四季度增长9.8%,创下一年来的新高,是所有新兴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去年12月,零售增长18 .5%,出口增长17.7%,均超过市场预期。今年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3%,创下2003年9月以来的新高。经济增长的旺盛势头对股市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中国股市却逆流而动。如果将这些数字和全球其它主要国家相比较,将更为鲜明地突出中国股市与整体环境的背离程度。在美国,道琼斯指数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加速上涨,从8000点上涨至近11000点水平,涨幅达37.5%;纳斯达克指数更是从1500点附近一路攀升至2450点附近,短短半年时间涨幅高达63.3%;英国、法国和德国股市指数分别上涨了14%、40%和26%。而中国股票指数却走出了跌跌不休和每况愈下的“熊途末路”。
尽管我们不能要求中国股市与西方股市亦步亦趋,有如欧美股市般持续上涨,但如此大的反差仍然难辞其咎,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分析和思考。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国内资本供给严重过剩,但投资渠道十分狭窄。近年来,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中国资本供给的过剩状况仍然存在。2005年国内储蓄高达10万亿元,而投资需求不足6万亿元,仅固定资产投资就高达4万亿元,企业对银行信贷需求不足2万亿元。中国的存款和贷款差额不断扩大,1997年差额为4.31万亿元,2005年则高达16.46万亿元。如此巨额的差额显示有16万多亿元的储蓄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成为民间资本。此外外汇储备也达到近一万亿美元,增长速度和规模远超过GDP的增长。
但另一方面,国内合法的投资渠道十分狭小,主要投资渠道是购买国债、房地产或存在银行。1995年以来,我国储蓄存款增长平均每年高达11 %,而国债供应却十分有限。过去10年只有1997年和1998年国债发行规模超过2000亿元,其他年份的国债供应量都在1600亿元以下。与国外相比,投资国债所获得的收益也较低。此外,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和存在房地产市场“一房难求”现象,同时政府对商品房在投资获利后的出售采取限制性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民间资本和其他超出投资需求的贷款和储备投资到股市成为必然选择。
第二,国有企业对股市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股市融资者为主变成了股票主要抛售者。过去十年间,企业一直是中国股市IPO和配股增发等再融资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首发和再融资活动中所占比例分别高达95%和92 %。但在2004年和2005年国企在IPO中的比重锐减至47%,在配股活动中所占的比重仅为3%,国企融资功能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2004年国企在首发和增发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有19.6%和22.7% 用于国有股权的减持。目前,国有股在A股市场中股票数量和市值分别占58%和34%,在A+H股市场中股票数量和市值则分别占70%和53%,因此,国企是股市上最大控股股东,它对市场的任何行动将会对股市产生重大影响。在过去的两年中,国企明显加大了抛售国有股的动作。据中金投资报告,“在2002年国有股减持未被重新提出前,市场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月均流通量在40至50亿左右。2003年国有股减持重新被提及后,国有股开始加速减持,市场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月均流通量迅速增至50到60亿。2004年上半年,国有股减持步伐继续加快,市场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月均流通量大幅增至70到90亿。”国企减持国有股的行为受到多重目标驱动。
第三,与国企不同,国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中国股票价格具有明显的投资价值,因而出现外资持续流入。据巴克莱资本的报告,自2005年5月以来,国外投资者购入的中国股票超过了国内投资者的购买量。据中国银行和中国外汇管理局的报告,在截至2005年底的12个月中,非居民持有中国股票增长了13%。尽管政府对外资持有A股交易还有严格的限制,海外投资者依然主要通过购买H股、N股、B股和在沪、深证券交易所的QFII交易形式获得A股。虽然外资持有中国股票交易量仍然较小,但这种趋势预示着国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和中国资本价格上涨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