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的酱牛肉好吃?
“小肥羊”,我心中永远的痛! 之前在北京吃,一盘酱牛肉38,不便宜。但味道确实不错。 后来回石家庄,看到“赵州桥”的饭店也卖酱牛肉,28一斤,感觉比北京便宜多了,就经常去那里吃(当时就在赵州桥的旁边)。
我一顿能吃一斤多的酱牛肉,老板看我吃的欢,还主动给我多送一大碗牛筋面[捂脸],那个滋味啊… 美妙至极! 大约两年左右的时间,我再吃到“赵州桥”的酱牛肉,已经涨到35一斤了。
我心里想,嘿,北京那破地方,一碗面还得三十呢,这里可算实惠了… 后来再去,已经涨到45一斤了。 我说怎么涨这么狠,因为再贵也得去吃呀! 后来…后来我就不吃了,因为发现里面放了罂粟壳… 吓得我赶紧多吃两口,把肚子撑饱,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因为吃多了会毒的… 所以,到底哪里的酱牛肉最好吃,我自己知道,可是我不能说出来。 不然,小肥羊的掌柜的要气死的…
要说酱牛肉哪家做得好吃,这还真不好说,因为一家店铺做得好吃,里面的老师傅退休了,味道就找不回来了。但今天要给大家安利的这家酱牛肉店,它的做法已经传承了上百年,口味几乎没怎么变过,就是北新桥卤煮陈的酱牛肉。
北新桥卤煮陈的卤煮在这一带也是颇有口碑的,不过这里的酱牛肉更出名。北新桥卤煮陈创建于一九零三年,创始人叫做张玉山,他是山东人,16岁就来北京谋生了,先后在前门肉市和东安市场卖过肉,有几年还专门给达官贵人的府上私宅送过肉。
清末宣统年间,张玉山到了北新桥附近经营买卖,在东四六条口外北侧做起了酱肉生意,铺子的名字叫做"玉山春"。因为他的手艺好,脾气也随和,做的酱牛肉肥瘦得当,熟透酥烂,味道鲜美,所以一直很受大家喜欢。特别是附近一些小贩和车夫,最喜欢在休息的时候就着老张的炖牛肉喝两壶,这牛肉后来也被称为"车夫牛肉"。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老张在北新桥北口附近又开了家分店,当时这里的交通更便捷,南来北往的商贩和人力车拉活的人也多,这家分店生意十分兴隆。后来老店被拆迁,分店就成总店了。
接着张玉山的儿子张文才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但抗战时期因为生意惨淡,张文才被迫改行拉起了人力车。一直到四十年代初,张文才才重操旧业继续在原地干起了酱牛肉买卖。老张为了纪念在此地重操旧业,又给店取了个名字叫做"德才永"。解放以后公私合营,这里的酱牛肉并到了东城区第一食品店,1985年恢复了"德才永"的牌匾。
因为年头久了,附近的人都习惯称呼"北新桥酱牛肉"。不过后来北京做酱牛肉的小店越来越多,为避免同名引起误会,就给店名加上了"老"字,又因为经营卤煮,才改成了北新桥老卤煮陈。
北新桥卤煮陈的酱牛肉口味独特,鲜嫩酥烂,肥而不腻,在选材上也是颇为用心。为了保证酱牛肉的口感,这里的卖家所用的肉都是从河北香河和通州张家湾当地的农民手里收购的黄牛腱子肉。每年到了冬天宰牛的时候,牛一杀好,卖家立刻就把牛腱子肉拉回来,这样能够保证买到最好的腱子肉。
选好的黄牛腱子肉,卖家会从中间分开,分成三斤多一份。在做的时候先用凉水把肉泡起来,放上香料、花椒、大料等,然后上锅炖。
炖的时候要用文火,炖上四五个小时之后,再用小砂锅放在灶台里煨一两个小时,才能达到熟烂的效果。
炖好之后,把肉放在汤锅里浸一宿,第二天给肉上卤。这个卤要用酱油、糖色、黄酒、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卤酱时锅要烧开,把肉放进去卤五分钟,等汁快干了,就取出凉在案上。再把肉切成片,片是薄片,切出来一片一片的像书页一样,又叫"书页片子"。
因为黄牛腱子肉有经络,切的时候一定要横着经络切。要是顺着经络切,牛肉下肚之后就很难消化。切成薄片的酱牛肉,颜色红润,肥瘦均匀,肥肉绵香,瘦肉切口整齐,没有经络。这时候可以夹上一片酱牛肉,蘸点芥菜疙瘩做的黄芥末吃,味道最好了。
因为这里离地铁口不远,许多过路人都喜欢过来买上点酱牛肉当饭吃。店里除了酱牛肉,卤煮也是很好吃的,老汤制卤,味道醇厚,肠子煮得很透,没有臭味,特别受欢迎。
北新桥卤煮陈在五十年代的时候,还是北京市酱牛肉行业的代表。许多同行和海外华侨都来此参观学习呢。像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弟弟肯尼迪林访华的时候,都曾品尝过这家的酱牛肉。北新桥卤煮陈已经传承了上百年,口味也一直在原汁原味地坚持着,是老北京人记忆中的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