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对宇宙万物的形成、性质、运行规律的朴素认识,以及人在自然界中如何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处理好人与万物的关系问题,创立了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世界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后人把这五种元素称之为“五行”。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不同形式、不同比例的构成,这五种物质互相资生、互相制约,并不断地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正是通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完成的。中医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解释和调整脏腑间的功能活动,来分析和理解病理上的变化情况,并依据五行学说来指导辨证施治和针灸治疗。
五行学说中所说的“行”是“运动和生成变化”的意思,木、火、土、金、水,就是“五种运动着物化过程中的物质”。因此,五行是气的气化运动的综合。五行学说既是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辨证论治和针灸治疗的指导思想之一。
从中医五行学说所阐述的五脏关系看人体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如果以肝为例,肝脏之气化功能盛,则肝气和调畅达,疏泄无制,木旺则克土,脾的功能虚弱,可出现腹胀,便泄,消瘦等。如果肝气太弱,疏泄不足,固摄太过,造成肾水之不足,滋养脾的功能减弱和肺之宣发功能失调,可出现少气懒言,自汗,尿少,身体浮肿等。
五行包括了相生和相克两方面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顺序,即“木生火,木克土;金生水,金克木、火生土,火克金、土生金,土克水”木火土金水周而复始的依次更迭。所谓相克是指抑制、制约、克服、斗争等不利于客观事物的现象。五行学说用木克土,金克木,水克火,来阐述五脏之间的病理现象。它反映五脏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规律。所谓相生,是指促进、增长、推动、有益、帮助等有利于客观事物生长和发展的现象。五行学说用木生火,木生土,木克土,火生土等来阐述人体五脏在生理上的协同关系和互助关系,以体现五脏在正常情况下生理和功能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