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演员是什么?
《大众电影》杂志创刊于1962年,当时的编委会由夏衍、顾仲彝等电影艺术界的大咖组成,创刊号上有关于“特奖”的说明: “特奖”的评选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奖励优秀影片五部; “特奖”的评选标准包括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技术方面的创新与进步; 评选时,首先去掉得分最低的一部,其余四部的得分会计算出平均数,得分最高者获奖。
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评委名单已经无法找到,不过从后来的评委名单上看,王甘霖(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著名文艺评论家)、钟惦斐(资深电影评论家,原中国电影报主编)都担任过评委,可以推断夏衍等早期编委也应参与其中。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的评审来看,“特奖”的标准是较为严格的。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创作的高产期,每年都有大量优质影片产生,但能获得“特奖”的作品却并不多,如1978年至1985年间共评了七届奖,获得提名的作品有三十余部,最后获“特奖”的仅三部作品而已。这三次得“特奖”的作品分别是《阿凡达》、《红高粱》和《人艺话剧团二十周年纪念汇演》(这个获奖理由是“对戏剧事业的卓越贡献”)。
从九十年代开始,“特奖”的评选开始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一二部新作获奖,参与评选的评委也更换了新面孔,如田壮壮、郝建、李道新等人。虽然评选频次增加,但“特奖”依旧保持原有的标准,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电影史上,产生了《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荆轲刺秦》等佳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特奖”的评选再次与时代同步,数量上明显增多,质量上也较为优异,如《一九四二》、《金陵十三钗》、《十月围城》等作品都获得了“特奖”。到去年底,“特奖”已经举办了三十届,从最初每年评选一部优秀作品,到后期每年选出两部,再到后来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增加的后期阶段,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
今年恰逢《大众电影》创刊六十周年,又值中国电影诞生一百一十周年之际,期待这一奖项能够继续办下去,并且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