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有什么作用?
中药,一个神奇的存在。小小的草药,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大功效! 今天说说这味药——茯苓。 作为药食同源的补益中药材,茯苓的名字非常独特,“苓”字,古书上记载的意思就是“líng”,有形容声音轻细如蝉鸣之意;而“茯”字,《唐本草》中说它“音佛”,即现在方言中的“fú(二声)”。所以连起来读就是这个音:fú líng。 在古书中记载的茯苓,常常被称之为“伏零”、“伏铃”,这些名字都来自它的谐音“福灵”。
其实啊,这茯苓的名字与它的外形有关。 原植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 (Schw.) Fries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马尾松树根上。因为外形长得像瓜类,又因“苓”字古义中有一“菱”字,所以古人用“苓”这个字来命名这种真菌。 至于为什么叫茯苓呢?因为这种真菌寄生于松属植物的根上,而它的子实体生长在地面以下,地下部分长度可达1米左右。
在古书上,对茯苓的外貌描述是“形如葫芦”,可见其形状之独特。 而从外观上来看,这茯苓通体赤褐色,表面有浅色斑块,凹凸不平,还有一个个突起,类似虫蛀,这是微生物侵蚀的表现。不少部位还会呈透明状,看起来像是“枯骨”一样。 正是因为有这样奇特的外观和生物特征,所以才得了这样一个别称——“活骨丸”。
作为一味传统的中药材,茯苓的历史十分悠久。 在汉代始出的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了,称其为“主耳聋、目暗、胸胁痛,久服补五脏,安魂魄,止惊悸,除邪气”。而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阐明了它的药性及功效:“主胸隔痞塞、痰饮呕吐,脾满腹胀,泄泻,小便不利,淋浊,脚气。” 时至今日,中医药界普遍认为,本品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主要作用是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对于湿邪阻滞导致的症状疗效确切。可用治水肿、脚气(下肢浮肿,脚气病)、小便不利、脾虚食少、大便溏稀、痰湿阻遏所致的胸膈痞塞、脘腹疼痛、失眠多梦等病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中医理论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未病状态,也就是气血阴阳的失调,这个时候及时调理,往往能事半功倍。不少人会用些中成药来预防保健。那么在这里,我要提醒的是,在选择药物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