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在五行里属什么?
扈阜最佳答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治病和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所谓“五”指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行”指运行,循环。五行就是自然界中的这五种元素不断地运动变化着。 在中医文献中,关于五行的记载很多,用五行来标记人体脏器,用五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用五行说明病理变化等。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得很清楚:“肝主春,阳中之太阳,万物之所生而色青,肾气合而受邪则病,色变黄。心主夏,阳中之阳明,万物所长而成形,劳汗出,血弱,毛孔开,热所乘,颜色赤。脾主长夏,阳中之少阳,万物盛长至此极大,熏蒸血气,汗注皮肤,黄色犹湿土。肺主秋,阴中之太阴,万物之成熟也,其气始寒,色白。肾主冬,阴中之少阴,万物莫不受穷,肾水形如圆筒,包罗万物,故曰命门。此所以为水火之中,阴阳之宅,五行之基也。” 五脏在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重要性。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全靠阳气来维系,保养阳气,避免阳气受损,至关重要! 而在保养阳气的过程中,遵循天人合一的道理,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养好五脏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春、夏、秋、冬、长夏
中医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现象和物质作为研究和阐释自然界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工具,运用阴阳消长和相生相克规律来解释和指导五行学说的实际应用。
五行学说的核心是阐释事物的属性、相关、标本和运动变化,以指导人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体现了古代先人的智慧。五行并非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代表五种功能运动变化趋势的哲学概念。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包括乘侮、胜复规律。在乘侮、胜复过程中,五行相互制约以维持五行生克平衡。
五行属性是运用五行理论与思维将宇宙万物及人体生命现象等进行归类和划分,使之有序化,以更好地运用五行学说来研究和阐释宇宙及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在具体分属时,是运用取类比象,以空间地域的特性来赋予五行,再以五行的特性去比象、推演和类化其他事物,这样,将纷繁复杂的宇宙万物及人体生命活动等有序地分属于五行。如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在空间地域上分别特性为东方、南方、中央、西方和北方)之特性来比象、类化和分属各种属性的事和物。
五行所概括和表述的对象、范围与阴阳所概括和表述者不完全一致,五行不能替代阴阳。在实际应用中,是阴阳与五行相配属,相融合而形成以阴阳为理论思维体系,以五行学说为思维工具,以藏象-经络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医就是运用这套理论体系去解释和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
“五行”源自于春秋时期人民观察到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现象。“木”有生长和升腾的特性,春季植物发芽和枝叶舒展,犹如升发;“火”具有温热和上升的特性,向上的火焰和夏季给人燥热的感觉,是其物象;“土”具有生化和承载的特性,“万物土中生”为物象;“金”具有清洁和肃降的特性,秋气干燥、清洁和肃杀是其物象;“水”具有滋润和向下运动的特性,寒气逼人和冬水冰冻可喻之。
“五行”在《尚书》中有两处体现其最早含义的记述,《洪范》中明确记载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在《泰誓》中有“水火金木土谷”,谷也是象征着土地生化的能力,可见早期的“五行”就是这五种物质的运行变化。
“五行”之名在西周末年成书的《左传》中开始出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在描述星象时将星的名称称为“五行”,“星有五:一曰摄提,二曰大白,三曰昂,四曰荧惑,五曰岁星”,文中将五者合称为“五行”,可见“五行”这个名称最晚在西周末到春秋初年已经存在。
《左传·昭元年》记载着“五行之动,迭相竭也”,这里是对“五行”之名为“五”作了一个解释,即“五行”是五种运动变化的物象或功能形态。“五”字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是象形文字,用五条线段来代表“五”。到了西周初期成为金文,在周初的毛公鼎中的“五”字和金文“五”形很接近。西周中晚期“五”的书写形式字形有了变化,象形成分减弱,“井”字代替了五条线段的象形,如西周厉(共和)年“周壶”的字形。“井”字表示一个纵横排列的方阵或五条水道。这种五行在一定空间内纵横排列的方阵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体现,“五行,五常政”这一句后的解说:“水火金木土也。比相取而行也”,“比相取”就是相互有序地排列于一定的空间,如同井字形或水道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