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个多元化的城市?
以前觉得,上海的“多元化”是包容外地口音、包容长相的多元; 是包容三观、性格的多元; 现在觉得,上海的“多元”其实是很小很狭隘的。 是一种只允许资本和知识精英的元。 其余的人被裹挟在其中,如附骨之蛆,无孔不入。
在上海没有户口,没有房产,没有稳定工作的人群,被称为“底层民众”。 他们是真正的“多元”,因为上千万外来人口的学历、籍贯甚至语言都是多元的,因为这里拥有全中国最丰富的基层劳动力资源。 但是这些人不会改变这座城市的面貌,更不会影响这里的GDP。 因为有他们,才会有这座城市的繁华。 是因为他们无法离开,所以这座城市才显得那么拥挤吗?
不是的。 是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离开了也一无所有,所以只能留下。 因为他们中有太多人即使背井离乡,也不能够在城市里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容身之所。 就像《飘》里面所说的那样—— “那些挣扎着从泥泞中抬起头的人,难道你就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吗?”——他们只不过想让自己和自己家族的血脉留在城市的土地上罢了!
上海的地铁安检非常严格,经常有人因为行李箱中携带刀具而被请进治安亭喝茶。 有一次在人民广场站,看到一个身穿黑色T恤的中年人因为行李箱里有水果刀而被拦下。他反复解释这只是用来削苹果的刀,没有危险性,但是安检员坚持让检查。我跟着看热闹,结果他们打开箱子后,只有一堆苹果,根本没有水果刀。 看样子这刀是放在口袋里了…… 这把刀并没有给这个中年人的旅行造成任何麻烦,他只是微笑地接受了安检员的“好心”提醒,然后继续前行。 我不禁想起自己背着包在大街上溜达的情景,倘若包里有刀,我可能也会像这个中年人一样,莫名其妙地担心警察会找我的麻烦吧。 上海的小资们喝着咖啡,看着报纸,口中讨论着“去魅”的宏观与微观经济,而他们在谈论这些的时候,是否考虑过这座城市另一群人的感受呢? 也许他们会偶尔同情一下流浪者,给他们一口吃的,却绝对不会收留他们过夜。 因为他们心中有一道坚壁清野的高墙,将自己和这群人永远阻隔在世界之外。 用一种微妙的心理平衡来安慰自己——“虽然我是小白领,但我支持打击犯罪(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