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五行属什么吉凶?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阴阳学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 古人根据自然界现象的周期变化和人间社会的演化规律将一年分为五季:春、夏、秋、冬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在四季之中又各划分出三个时间段,每段时间72天,分别用五行相应的一个字表示,构成“五季三候”。如春季为木,包括孟春、仲春和季春;每个季节的第3个月称为仲月,其中第5个节气前后10天是“仲秋”,第9个节气前后10天是“季秋”,最后一个节气前后10天是“孟冬”。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因此“五行”实际上就是指五种物质或元素,它是构成宇宙万物之基本要素。但这样划分只是方便人们进行推算,并不表示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的元素。
那么中医理论中的“五行”与现实中的“五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中医认为人体结构与大自然一样也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人体之中,五脏之间也有五行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在这之中,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之水不枯;肾之元阳必须上济于心,使心之火弱而不燥。如此相辅相成,循环不已。
至于外部世界对人体的影响也通过五行进行传导。自然界的变化会影响人的心情,从而导致行为的改变。比如,春天草木发芽万物复苏,人们则心神振奋;夏日烈日当头,人则烦躁不安;金秋叶落萧条,人则悲喜交集;隆冬冰封大地,人则沉默寡言。
至于药物的药性也是按照这个原理来确定的。比如中药里有一类药物被称为“清热药”,其中的多数药物都具有泻火的作用,因为火性炎上,故此类药物多用于眼部、鼻腔、口腔等部位的炎症,因为这些部位均为上焦,与心火的位置相符。
而另外一些药物则被归属于“温里药”,其中的大多数具有散寒的功效,主要用于因寒邪凝滞导致的胃部不适,由于胃位于中焦,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需要用温热的药物驱除胃中的寒邪,恢复功能。 当然,中药的服用还需要考虑到“君臣佐使”的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