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字五行属于什么?
弓的汉字演变过程是,古文字作“弧”(《甲骨文字典》第742页、图765),金文作“矢”(《古文观止·射雕》),小篆作“[o]”或“[kr]”,隶书作“矢”,至今繁简字体都没有什么变化(“矢”字的甲骨文、金文写法参见《古文字構形學上編》171-172頁、图390;“[o_」”的小篆写法参见该书324頁)。从文字学角度看,弓、箭二字的本义应该都是指带有弦的弹射工具——可以射箭的弓和可以发弩的箭。所以,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都表示同一类武器:箭字属火,弓字属木。 但是,古代汉族人民用弓的目的是射箭,而用箭的目的可不是用来射箭!
在古代中国,用箭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礼仪性和军事性射击比赛。古人把这类比赛用的箭叫做“礼宾箭”或“射礼之箭”,这种箭特指竹制的长杆上有三道弯曲,顶端有一点。这三道弯象征天圆地方,顶上的点象征祭祀时所焚之香。这种带竹节的箭杆,据说是为了让射者能握住箭尾,而不是用手指抓住箭枝。(见许慎《说文解字》卷三十三「[wsne]字」)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种射礼之箭相当于奥运会射击比赛的竞技用子弹。而普通老百姓使用的战斗用箭则与今天毫无差别,全是用金属制造,且没有箭羽。这种无羽之箭传入日本,就衍变成今天日本人射箭所用的短箭。 有趣的是,由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上,汉民族和西域各民族交流频繁,这些民族有的以弓马先进著称(如匈奴),他们的文化中很多与射箭有关的概念和汉民族的文化概念产生了交叉。于是乎,这些民族特有的用箭方法也就用到了汉朝的军械清单之中了……比如鲜卑族就有“胡弓”之称,他们所使用的箭杆不是竹制的而是竹片编成的(类似于今天的排箭)。这种竹片编成的箭枝既轻又脆,不适合用于军事,但非常适合于狩猎和礼仪性的射击比赛。这种射箭的方法也逐渐传进了中原地带。(见刘恂《岭表录异》卷四「竹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