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五行是什么?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分别对应五色——青赤黄白黑;又分别对应五音、五味、五数、五时(季春、季夏、立秋、霜降、立冬)、五脏等。其中,黄色居中,阴阳和合,为土,对应五脏中的脾,五味中的甘,四季中的长夏。 水在北方,旺于冬,对应黑色;火在南方,旺于夏,对应红色;金在西方,旺于秋,对应白色;木在东方,旺于春,对应绿色;土在中,旺于长夏。
这样划分,是考虑到自然界中的变化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比如说,四季的变化影响人类的衣著—冬天穿棉袄,夏天穿短袖;而五行之间的关系,则是影响人的饮食的:木生火,肝火旺,就容易发脾气,情绪不稳,人就会多吃点心,增加体重;土克水,水土不服,就要多喝开水,少喝饮料;金生水,肾水不足,就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此等等。
这种观点,是古代的唯物论,把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现在有些中医依然沿用这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但是,用现代科学的观点看,这种阴阳五行的属性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那么,为什么中医还要继续保留这个传统呢?这是因为,作为一个中国古代的“科学”体系,它已经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了同外来的佛教争夺民间信仰,古印度产生了“梵我一如”的理论:我是空的,这个世界也是空的;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主观意识决定存在。这个理论传入中国,经过道家思想的改造,变成了《老子》中的名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什么是自然?这就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产物,又要顺应自然。怎么顺应自然?“法”就是效法,向自然界学习,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长生。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养生理论,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