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运动能力差怎么办?
0-3岁的婴幼儿运动能力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动作稍显笨拙,家长难免为此担心。实际上,大部分运动发育略显迟缓的宝宝只是由于未接受过相应的锻炼,或性格内向等原因造成的,并非神经、疾病或先天异常所致,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可得到极大的改善。
在训练前,家长们需要做的是:①排除神经、疾病或先天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可通过与同龄人的比较和医生的检查得到评估;②根据神经发育规律,明确孩子目前应处于什么阶段,及近期应达到怎样的水平;③针对孩子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④训练需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此外,家长们也要掌握好训练的度,切忌操之过急或用力过猛。原则上,训练以能胜任并略有挑战为好,若出现过分不配合或失败时,应适当降低难度,切不可硬来,否则,会挫败孩子对运动的兴趣及自信心。
运动能力包括粗大运动(指涉及大肌肉群的运动)和精细运动(指手和手指的灵巧运动),分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粗大运动的训练
平衡能力(静态、自动态、他动态)。 0-3岁宝宝的平衡能力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级递增,家长们应遵循此规律,把握好最佳训练时期,予以相应的训练。
在出生后3个月内,应训练静态平衡,即宝宝仰卧、俯卧、臀围坐时能保持平衡,不会左右摇晃,可通过一些游戏进行训练。
出生后2-4个月可以进行自动态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自行改变体位或姿势,仍能保持平衡)的训练,如宝宝在俯卧位时能抬头,并在此基础上左右转动头部,此阶段可进行游泳训练,既可增加宝宝的肺活量,也能促进胸肌、背肌和四肢肌肉的协调运动,增强平衡能力;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大,可进行蹬脚和手脚爬行的训练。
出生后4个月后可以进行他动态平衡(指在外力作用下,改变体位或姿势后,仍能恢复原来体位或姿势,并保持平衡)的训练,可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和大人的帮助,进行坐位、趴位、站位等位下平衡的训练。
肢体协调能力。同样,提高宝宝的肢体协调能力,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在出生后0-3个月,应训练宝宝身体大肌肉群的活动,如四仰八叉样伸展活动;做婴儿健力操,锻炼宝宝身体各个部位,促进大小肌肉群的协调发展。
在4-6个月,应锻炼宝宝腹部离地,双手自由活动,促进手眼协调运动,锻炼上肢肌肉平衡;进行翻身活动,训练宝宝单侧上下肢配合,促进双侧身体的协调发展。
在6-10个月,要锻炼宝宝多方位的爬行和在大人扶持下站立、行走,锻炼下肢活动,加强上肢、手和躯干的协调;进行倒退,原地转圈爬行等活动,训练宝宝空间转换和左右侧肌肉能力的协调发展。
12个月后,要训练宝宝走路,多让宝宝自由走动;锻炼宝宝蹲着玩玩具、扶着小车走、扶着玩具跑步、走高矮不平的地方等活动,促进宝宝全身大肌肉群的协调;和宝宝一起玩球,既可锻炼上肢肌肉的力量,又可培养视觉、触觉和与他人之间的协调配合。
精细运动的训练
眼手协调。出生后1个月内要训练宝宝吮指、抚触等动作,促进宝宝手眼脑的结合。1-3个月训练宝宝用抓握玩具;用颜色鲜艳的玩具逗引宝宝转动头和躯干;用声响玩具在距宝宝30厘米处逗引宝宝伸手够物等。12个月后要训练宝宝用积木搭建简单物品、握笔涂鸦等。
手指的运用。出生后4个月要训练宝宝拇指和食指对捏及扔玩具;10个月要训练宝宝拇指和其余4指对捏;20个月要训练宝宝捏小豆;24个月要让宝宝自己用筷子夹菜吃。此外,3个月后可训练宝宝双手协作传递、双手拥抱、玩大球等;7个月后训练宝宝拍手欢迎和再见;9个月后训练宝宝双手协作撕纸;18个月后训练宝宝用手指画;24个月后训练宝宝将纸叠成长条等,以锻炼宝宝手指与大脑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