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在卧室上面好吗?

梅大进梅大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墓”字,从土、从莫。《说文》解作“墓,埋葬之地也;从土,莫声。” 这里的“地”,指的是土室。古人最早的死亡观念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归于大地。埋葬死者的地方就被称为“墓”了。因为土室是密封的,所以也指代地下埋着的棺椁。 那为什么要单独解释这个字呢?因为在现代汉语里面有一个常见的词——“墓志铭”——的“墓”就是从这个字简化而来。“墓志铭”原指用文字叙述亡故者生前事迹的碑石,但现代人往往用“墓志铭”来泛指对逝者回忆和纪念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讲究的是“凡为颂诔之辞,宜明著褒贬之处。”

也就是说,写这类文章要注意突出死者生前的功绩和高尚品德,以及他对于社会的贡献,以体现死者一生的价值。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些写得一目了然,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一种直观的印象——这个人生前真的很好! 我们现在经常能在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看到这种“墓志铭式”的文章,比如宝玉给晴雯写的悼词(见《红楼梦》五十七回),或者鲁智深最后在五台山留下的偈语(见《水浒传》九十一回)。这些文字虽然短小精干,但是都极尽形象之能事,把人物活灵活现的一面展示出来,让人读着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样的文字无疑达到了作者歌颂亡者的意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墓”字本身就是有褒义的。我们常说的“墓碑”其实指的是墓地的门楼,而这座门楼除了有出入方便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标志作用。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墓地也不例外。只有帝王将相和王公大臣才有资格修建高大的陵墓,并且在上面刻上“墓碑”,告诉别人这是某某的墓地。

相反,平民的墓地则没有这么“尊贵”,他们要么被随意埋葬,要么就在土地上立个标记就行。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就把伯夷的墓地比作一个“丘”,可见伯夷的墓相对于帝王之墓来说确实卑贱得很。司马迁似乎有意要贬低伯夷的形象,所以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伯夷的“墓”,如“冢丘”、“葬沟壑”等等。 不过,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等级的差别也逐渐消弭。到现代,人人平等的社会风气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墓”这个词所带的褒贬色彩也逐渐淡化了。这或许也是人们对“墓”字感到“不吉祥”的原因之一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