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字五行到底属什么?
这个问题,我在微博曾经发过,不过那已经是好多年前了。这里重新发一下。 (谢各位的关注!由于本人专业及从业领域关系,对易学只是略懂皮毛,因此在这里回答关于易学方面的问题时,只能摆出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对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正和谅解!) 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很复杂。简单在于回答这个问题的确只需要一句话就够了;复杂是因为这句话本身具有多种含义且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首先我们来说这句话的意思—— “乾”是“健”的本义(也就是最初的意思),“坤”是“顺”的本义。而“震”、“巽”、“坎”、“离”、“艮”、“兑”分别对应着六种不同的自然象。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易经》这部书中用六个符号来表示事物,每个符号都对应着某种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这些事物或者现象都有它们自己的特性。 这个特性的表达方式有非常多的形式,但归根结底就一句——“具有某个特征的事物属于某个范畴” 比如说“雷”,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阳,二是震动(动态)。因此将“雷”归类到“震”这样一个范畴中。再举例说明:
冬至一阳生,这一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所以冬至这一天属于“坎”。为什么是“坎”而不是其他?因为这一天同时具有两重属性:阴盛阳微,水气旺盛。 春分之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缩短。此时阳气渐生,阴气转衰。故春分后五日,属“离”,原因同上。 五运六气,每年各有分治。比如今年辛丑年,木运主中,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根据干支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推之,可知一年之中,“艮”与“坤”各管五个节气。“艮”至立春终大寒,“坤”自芒种起大暑。 所以你看,易学的知识其实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去体会。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五行吧。“五行”一词,古书中史、经、子、集都有论及,一般认为,较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之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生成观,是古代人民在治水、制陶、炼铜等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理论。
后来又经过《周礼?考工记》等文献作者和阴阳学家们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中国古代特有的物质元素说和宇宙观。它的着眼点是生克关系,即相生相克关系。相生的次第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次第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一学说贯穿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哲学、思想、医学、天文、地理、历法、占卜、堪舆、艺术等各个方面。
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动变化是中国古代人们用以探讨和说明自然界万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种种事物的质属性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和同类五种数量关系,这就是五行制化规律;五种质属性之间存在着我生、克我、生克我的三种量变,这就是五行乘侮规律。这两种规律都是通过质属性的无限周流运动来实现的。因此,在中国古代,五行制化和五行乘侮的规律被用来说明和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土爰稼穑”、“木曰曲直”、“火曰炎上”、“水曰润下”、“金曰从革”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质属性的抽象概念和象征。
由于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不但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取得了崇高的理论地位,而且一直作为古代方士养生学的理论根基,被用来说明人体各部分生理结构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用以说明人体外部的五官、五脏等五数系统的整体相关性。因此,“五”在中国古代医学和养生学中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成为“整体”的代名词。
所以,“五”在古代常常成为养生家用来推测数和量的特殊符号,他们常把人体的五官、五脏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伍,如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华,即面、爪、唇、毛、发;五色,即红、青、黄、白、黑;五声,即言、呼、歌、哭、呻;五窍,即目、舌、口、鼻、耳;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气,即热、汗、痛、呕、哕;五液,即汗、唾、涎、涕、泪。
由于五行相生相克,一物的过盛与不足又都会影响他物,所以以五行来配五脏,并依相生相克来解释五脏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协调的过程,成为古代医学探讨生理、病理现象和论证治则、方剂的科学依据。这一学说的产生,使古代养生学家开始关注和探寻人体生命运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而推动了医学和方士养生家的养生保健方术、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术的发展,为人们在实践中寻求生命的长寿和延年益寿的秘诀打下了理论基础。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以为夫阴阳运行,一寒一温,其转运也,犹春夏秋冬可预知也。
又以为人偶有殃祸暴至,知之早而备之,则可消释不进,故其术要近世以为迂怪,然要其大归,计其细旨,则理_APPLICATION_TYPE=114524440545203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