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物无什么生肖?
应该是龙,因为古籍记载,龙是黄帝的儿子,属于天子一族,而其它十二个生肖都是普通动物,所以龙应该算是一个特例了。
其实,在十二生肖中,也有几个“不寻常”的动物。 比如马,古时人们骑马乘轿,也骑马拉车,所以在古时马的地位很高。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马的作用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农家养殖的一种家畜。
再比如鸡,它既是农家的牲畜,又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古时,人们养蚕采茧,制作丝织品,而“种桑树,养蚕子”在汉代就有记载,可见人们在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经济动物。到了近代,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对天然纤维的需求量增加,使蚕丝业重新兴起,而养鸡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此外还有狗,虽然现在宠物狗很多,但在古代却是看家护院、搜寻野味的犬科动物;牛则是古时的祭祀对象之一,而且和农家的生计直接相关。
这些动物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但是其社会地位却从未降低。比如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买上几条鱼,象征“年年有余”(鱼);端上盘子,铺上红纸,放上葱和饺子,寓意“鸿运当头(猴)”;过年时,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是耍龙的队伍,寄托着人们“龙凤呈祥”的希冀……所有这些,都证明古人选择的这十二种动物是有道理的。
人类世界的文化是各种自然信息、人文信息交互作用的综合体。生肖文化亦不例外。以十二地支支配十二种动物,形成十二生肖,有它自然生态的逻辑。鼠偷米、牛耕地、老虎山林之王、兔子无胆、龙是幻想的神物…十二生肖形象,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生相克、自然循环的平衡世界。生肖文化的这一自然秩序与生肖的动物世界秩序吻合。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它必然带来文化的深刻变革。然而,文化的变革往往出现滞后。
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循环平衡世界中,依然以十二生肖作为文化坐标系而延续。牛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工具。199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歌手成方圆演唱的《梦里水乡》中唱到:“牛车越走越远…”,便是中国农耕时代写照。当代中国进入工业化社会。城市作为工业经济的中心,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人口越来越多。城市没有牛的用武之地,牛在十二生肖文化中的信息含量在城市人特别是青少年中不断减少。而在农村,牛还在使用,农村人特别是中老年,对牛的记忆和使用体验还历历在目,所以,牛在十二生肖文化信息中仍占有相当分量。在以农养工的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造成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下降。在现实生活中,牛已变得十分丑陋,这在心理上影响人们对属牛人的评价。以上因素,构成了牛生肖文化的信息弱化和属牛人吉凶的预测失误。在牛作为重要农具的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牛在十二生肖文化中的信息是较强的,对属牛人的吉凶预测是吻合的。随着时代变迁,生肖牛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牛所内含的信息随之弱化,对属牛人的吉凶预测也随之出现偏差。这便是生肖牛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在不同时代的背离。在十二生肖中,牛的生肖文化信息弱化,是当代中国工业化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