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什么生肖?
古时,人们用“天干地支”作为记时工具。每个时辰对应两个干支纪时符号。以“子时”为例,“子”对应“癸亥”,表示晚上11时至凌晨1时。那么“辰时”就是7时至9时,推论起来“申时”就是下午3时至5时,如此等等。 这样的记时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首先它只能描述时刻,无法描述时间段;其次由于每两小时一个时辰,如果前后两胎相差不久,很容易搞混。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办法:“仲春寅日,发蛰(开始工作)。日躔(太阳由)寅初,昏中于戌;厥阴始布,荣润叶泽。日长庚星,昧旦(黎明)启行。”“仲夏午日,蕤宾(农历五月初一)受策,昼晷延长。至申而昃(黄昏),金火相逐。酉月壬辰,玄冥(立冬后夜半)授功。阳气的盛衰,决定了草木的荣枯和动物的萌醒;阴阳的消长变化,形成了昼夜的长短。于是有人依据这种理论创制了一种计时仪器——圭表。把一根竖立的标杆叫做“表”,在表后面树立一块平行的标杆,叫做“圭”。立表的地方要选在南北向的大道上,以便于辨别春夏秋冬四方之风。 每天清早,在旭日初升、朝阳未露之时,观察“圭”与“表”的交点,即可知时辰。
到了近代,人们发明了机械手表等精密的计时器,利用电子脉冲信号不断产生秒脉冲,经过多次放大、计数,就能精确地记录时间。但古代的计时法则并没有被淘汰,现在我国民间一直沿用着古代“十二时辰”的称呼。 “十二时辰”的另一个名称叫“十二地支”。这是古人从动物行为中得到的灵感。 大自然中的动物都有规律的运动轨迹,这些踪迹被古人们发现并加以总结。兔子和老鼠是一类,白天出来活动的称为“子鼠”,夜晚出来的称为“丑牛”,鱼是夜行动物,所以“寅虎”、“卯兔”指的是早晨和上午的时间段。马和羊一类,白天休息,夜间出来吃的“午马”、“未羊”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根据动物的这一特征来划分时间,形成了“十二地支”。并用它们的首字母组成一句简短的谚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简称“子丑寅卯”,用来提醒人们按时就任,不要误事。 这句谚语后来演变为俗语“起早贪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说的是同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