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字在五行中属什么?
“张”的本义是挂,后泛指准备、伸展等。 《说文解字》记载:张,施弓弩也。从弓,长声。段玉裁注曰:“此与射同字而意义相反。弓者所以发矢。矢之所至而射者止焉;弩者所以发矢。矢之所至而引弦欲发者张焉。” “张”与“弓”有密切关系,但并非由“弓”演变而来。甲骨文字形像张开的两手(又或作上举两足);金文字形由双手变成持弓箭的样子;小篆字形变为“弓”旁加“长”,意为拉开弓弩之意。 小篆以后,“张”的形体基本固定下来至今没有太大变化。
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形声化”,即当某些汉字的读音发生变化时,它们的形体也随之发生变化。一般来讲,汉字的形体会向它的声旁演进靠拢,这是由于“形以辅音”的缘故——比如“明”“鸣”二字,古代发音相近,故“目”“口”之形靠近“孟”边;“青”“精”“清”三字,古代读音相同,故都写成“㛻”旁……总之就是“同声同源”的字,他们的形旁往往比较接近。那么为什么不是去靠拢它们的意旁呢?因为在上古时期的汉语当中,双音节词占多数,因此用形旁表意的手段就显得有些多余和迟钝了。但是到了中古时期,词长变长了,三音节甚至四音节的词汇开始增多起来,此时再单纯的依靠形旁来表述含义就显出了弊端——“形不辅音,易乱易忘!”于是人们开始用“形声”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将原本表示意义的意符放到一边,专门承担表音的工作,同时寻找一个与所标声音相类似的形体作为声旁负责记音。这也就是所谓的“形声化”。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果两个(或多于两个)音近的词常常连用在一起的话,它们就可能形成一个固定的词组,久而久之这个语音就成了约定俗成的符号,不再代表其本来所代表的那个具体的语素或词义,这就形成了通假现象。比如我们常说的“行伍”“一丘之貉”中的“屯”“貉”,就属于这种情况。 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问题——我上面说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一下关于汉字的一些基础知识,为接下来的分析做铺垫而已。现在我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张属于火字旁。
首先来看“张”的第一个读音zhāng的时候的含义。它有以下几种解释:1.挂,布列;2.开,放开;3.把弓张开;4.网的张设;5.量词,用于扩大的范围。 从上述意思我们可以看出来,“张”字的基本意思是扩张,展开,延伸的意思。而这些含义无一不和火有关:火的本质是一种能量物质,一旦燃烧便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和流动性,且可被压缩成条状,这些特点恰恰符合“张”字所要表达的意义。
再看第二个读音zhàng时的含义:姓。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不论是哪一种读音或是哪种意思都与火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所谓五行之说,无非是古人根据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抽象出来的五个概念,以此来解释一些无法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说明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罢了。既然如此,那又有什么好纠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