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字五行是什么?
关于“义”的字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即中国商朝晚期) 「yì」的甲骨文字形由「羊」和「人」组成,表示人们在祭祀羊的时候,怀着一种庄严肃穆的心情;本意为敬神祭祖之礼,后引申为正义、情义、道义等含义。 而《说文解字》中对“义”的解释是: “義,己之與人也。一與人然後義。從人羊聲。凡義之屬皆從義。羊,所養也。” 这里的“人”不是指人本身,而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所以从本义来看“义”就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因此当人们用“忠”“信”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时,这些词都是褒义词。比如孔子称赞管仲时说的名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所以孔子对于像管仲那样的人的评价是很高的了。 然而在古代儒家思想统治下,在“君让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不孝”的观念下,对“忠”的理解又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人们对国家的忠诚程度远高于对人本身的忠诚度,从而将个人对国家乃至王朝的忠诚变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忠心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逐渐开始以血统论断贵贱,并且认为血统的高贵决定了人的地位的高低,那么作为皇族后代当然就要比平民的忠诚度高很多——于是“忠”便成了一种贬义词。 但无论如何,“义”始终都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概念,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行为规范——“义”也就从此成为一个道德范畴的概念了。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一些带有“义”字的词语或成语,但它们往往只表示一种象征性的意义而已而并不具有实际的道德伦理涵义;比如说“讲义气”实际上只是表示一种“重感情”或者“讲交情”的意思而不是指“遵守某种道德行为规范的义务”或者是“维护群体利益的职责”;再比如我们经常说某人做事“没义气”其实也只是说他做事不够果断坚决罢了并没有贬义的意味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