峒五行属什么?
“洞”与“峒”是两个不同的字,不能通用混淆。 《说文解字》:“峒,洞也。从山、东声。《淮南子》曰‘千丈为岩,万丈为硐’,凡峒之属皆从峒。” 可见,“峒”的古义是洞穴的通称。 “洞”字出现得比“峒”早得多,但古汉语里也有“峒”不用“洞”来替代的意思(而且有些意思至今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我后面再说。先说说“洞”字的本意吧。
“洞”字的本义也是穴居。《说文解字》:“洞,山无草木曰洞。从穴、東聲。”徐锴系传:“山无草木日洞。今言空洞,谓其无所生耳;其实山中草木生而不死,死者草木之异名也……故《易·系辞》曰‘洞兮窈兮’,亦以喻圣人之心也。”按“洞兮窈兮”出自《周易·系辞》:“洞乎!窈乎!至神哉!夫《易》也。”“洞兮”和“窈兮”都是形容圣人之心的状态,即空明,幽远而深远。
后来,“洞”引申出穴居动物居住、出入的洞穴的含义。又由表动物的住处引申指人的家、屋舍等含义[1]。比如,南朝齐庾肩吾有诗“洞房闭春寒”,这里的“洞房”就是用来比喻新婚燕尔夫妇所居之处的华美幽静的居室。还有“石窟”这种建筑类型,就是僧侣们住的山窟。不过,“石窟”一词最早不是这么用的。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中记载了龙门石窟的修建过程及样式特征:“龙门之端,崖峭谷断,东凿石门,始开大道。门去涧口七十里,山崖之侧,镌造三寺,各依地势,相去各数十丈。寺临峻壁,皆创筑石基,上置楼阁,因崖起殿,高耸陡出,自然工拙,各有意趣矣⋯⋯魏孝文皇帝欲广武德之风,弘佛教于京邑,乃命丞相高阳王雍、司州牧高肇、代郡侯刚建石窟寺于洛阳永宁之西,两山之间⋯⋯”文中记载的三座寺庙即为今洛阳龙门博物馆内的万佛涧寺、宾阳洞以及奉先寺所在古窑洞遗址所在地。所以“窟”本来指的是人工开凿出来的洞穴,而不是天然的洞穴。此外像“洞穴”“山洞”这些词里的那个“洞”一般也不表示天然洞穴(当然有时候为了区别于地壳运动或人力形成的天然洞穴,也会使用“洞穴”这个词来表达)。因为“洞”在古代还可以作为量词,用于计量器物。《汉书·礼乐志》中有“孔宣邵乐,洞达心腹”句,颜师古注云:“洞读曰董......谓如陶洞然大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