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有什么?
北京金融街,占地面积1.18平方公里。位于北京市西二、三环路之间,长安街西延长线上,这里原来为广安门外铁狮子坟地区。1992年6月20日,北京市政府命名此地名为“金融街”,并于1993年春正式开工。1994年基本完成市政基础设工程和部分标志性建筑,1997年全部落成。
金融街工程规划兴建200多幢大厦,在1.18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中,总建筑面积为560万平方米,其中金融及配套服务设施280万平方米,100公顷绿化用地,35公顷水面;规划道路22条,总长22公里。金融街工程投资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是建国40多年来北京市投资最大的工程项目。
金融街工程从规划设计上将西方先进经验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采用国际上大金融区规划流行形式,依自然水系及绿化系统把整个金融街分为南、北、中三个部分。北区以综合设施为主,兼以银行办公等附属配套设施。南区是金融管理及办公配套设施区,金融中央管理局和各大商业银行设在区内,重点规划了20多幢各具典型风格的高档写字楼、大型购物娱乐中心等。中区是包括水系、公园、广场在内的城市中心绿地,突出北京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清新的投资、工作及娱乐的环境。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信息等全方位的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有着独特的金融区位优势,吸引着国内外金融投资的目光。在首都建立一个代表国家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现代金融区,是推动金融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年9月北京市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计划委员会召开“首都现代金融事业和金融业、北京城市规划座谈会”,提出在京修建现代金融区设想。1985年北京市规划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调研论证。1992年5月4日北京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决定在广安门外建成金融区,并于6月20日正式命名为“金融街”。为了做好工程的规划设计,北京市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组织评比优选最佳方案,经专家评议,优选出北京市规划设计院的《北京金融街规划设计方案》和建设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关于北京现代金融事业和金融业发展规划构想及其空间安排的研究》。
1993年春,金融街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作分三批分期实施,由8家国家部属总公司和12家北京市属企业承担施工任务,投资建设的单位20余家。1994年,4条主干路实现通车,中心区20万平方米绿地面及3.5万平方米的水面已基本完成,其中10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化区、3万平方米的人工湖、2个广场已正式命名,人工湖中央名为古狮岛,纪念金融街前身为铁狮子坟。中心绿化区东侧命名为“华狮丽泉”广场,西侧命名为“银湖清瀑”广场。1995年下半年以来,北区7条街道完成,100米高的“京诚大厦”竣工,“国宏大厦”等一批40至60米高的大厦拔地而起,南区7条街道基本完成。1997年后金融街工程将全部竣工。
金融街工程投资建设的政府机关、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商等,除中国人民银行外,中国四大银行总行、中国农房、城房、工商银行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先后参加建设。1995年,国务院确定建设中的金融街作为国家特批金融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新办公大楼于1994年10月完工入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大楼主体于同年11月封顶。中国农业银行投资5亿元建设的总行高级培训学院主体工程1995年5月封顶,当年9月落成。1996年春,中国工商银行总部、中国农业银行及10多家分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银信达投资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属的中国东方国际集团及多家分行和中保基金等大金融机构总部及驻京机构相继迁入,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及10多家分行亦正在装修施工,准备入住。此外,日本大平海运株式会社等一批外国企业也已购买楼宇在金融区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