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五行属性是什么?
箫,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乐器之一。其高雅清淡的音色,有深邃幽静之感。“箫音清哀、独喜月下”,那如怨如诉的声音,使人动魄惊心,有“不吟风雨调,何以表深情”之效果。
“箫”古代亦称洞箫,源于我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名称记载。古代曾有多个民族会制作箫和演奏箫,但随着一些民族消失和融合,技艺多已失传,今日所见箫多为汉族工匠所制。箫和笛在古代都属于“笛”类;因“横吹之者谓之笛,竖吹之者谓之箫”,后世才分开。
古代记载箫的文献颇多,如《尔雅·释乐》称“大者曰竽,小者曰箫”;《诗经·周南·关雎》注:“箫,籁(lài)也”;《诗经·小雅·何彼穀矣》注:“籁,大笙也”等等;一般认为,古箫管数大多,多为15管(也有12管或16管)的编管气鸣乐器,以竹为“籁”管,可称为编箫或籁。汉代《新论·离居》记:“昔舜时父顽母嚣弟傲(指舜的异母弟弟象,以奸险闻名,历史上成为蛮横奸诈、不讲道理的代称),唯以求聪,故益其聪(指舜孝感天地而象之顽石为之言),欲令竭忠,故赐之琴(舜赐琴教象习乐以改其过)。又恐象之志因琴华饰,故作五弦之琴,令象存心于雅。又恐象心厌琴数烦,又作大拊(通拊:击鼓)。又恐象之乐之太细,又作大琴、大瑟(瑟:古代拨弦乐器,形状似琴,弦数更多;大瑟为大琴的琴箱,置琴弦于大瑟箱内,即大琴)。又恐象心厌琴数烦,又作大拊(拊:古代弦乐和管乐的总称,亦为鼓类乐器)。又恐象心以拊为粗,复作笙、笙钟、箫、籁。故曰象舞天下太平之所以然也。”
古箫中,16管的为“编萧”,15管的为“籁”。15管的籁管,每管各开一孔,由一根空心管贯穿并拴扎而成,是先秦时代的重要吹奏乐器,与编钟等乐器一起使用。籁与埙一样,是中国本土的乐器,埙为陶土制造,籁用竹管编扎。西汉时期,在汉代乐府和宫廷歌舞中仍有使用;东汉以后基本就消失了,仅于唐代宫廷或祭祀仪式中有残存的使用。古籁管短,各管发音高低差异不大,因此其音乐表现功能也受到相当限制。后来逐渐由20根(一般19根,也有20根或21根)不同长度的竹管并列编排、音域较宽的洞箫所代替,且改横吹为竖吹,这应该就是今天的箫了(古代时一般称其为“笛”)。
“箫”在古代多为宫廷乐队中使用,是祭祀与宴飨时的“雅乐”之管乐器。《后汉书·马廖传》:“又为诸孙,使知琴、瑟、笙、磬、笙、簧、钟、鼓、箫、箎(chá:古代排箫类管乐器)。博问古今,出入起止,行步周旋,拜起跪坐,饮酒言语,进退出入之节,皆有章度威仪以翼成之。”
箫,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是现代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配器中主要的吹管乐器之一,它的高音区圆润轻快,中低音区深沉厚实,擅长演奏抒情徐缓的曲调,在独奏、合奏和伴奏中常以优美的音色抒发情感、烘托气氛和刻画不同人物的音乐形象。在民族乐队中使用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