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那么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全知全能的完人吗?
在古代,大学生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相互妥协的产物,一方面为读书人提供了上升渠道,一方面又控制了读书人的数量。比如隋唐时期取进士者,每年不过二三十人,宋代也不过一百多人,“人生到此,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也!”可见能够进大学的都是极少数,如此不多的人,怎么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呢?
即使在科举制达到顶峰的明清两代,八股文束缚了士人的手脚,但也有学子能够跳出八股的框架之外做学问。例如明代思想家李贽,虽然也参加殿试,但在他的著作中有对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的批判,有对于君主专制体制的抨击。即使在专制王权极盛的时代,也有这样标新立异的学子。如果把大学比作批量生产人才的流水线,那么李贽便是流水线上唯一漏检的产品、唯一的“次品”。这样的“次品”没有被摧毁而是得到了世人的敬仰。
“次品”出现是因为没有对合格品规定过多的要求,当大学要求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更多能力的时候,要求其能力达到的领域更广泛的时候,那么便不可能出现李贽那样挑战世俗的大学问家了。
如今的大学生数量剧增,但同时就业压力也在无限加大,大学不再像古代那样是“天之骄子”进入的金銮殿,而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的继续前进。于是便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这个就业难的“难”,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所学非所用,学计算机的去做销售,学历史的当什么编辑,这是现代就业难的原因,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体现。大学应该培养有能力就业的人,即使就业市场上的形势严峻,那么只有自身能力强才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而全面发展的、全知全能的完人往往是不实用的,只有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并在其他方面也不落下的人,才是当下所急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