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为什么称山城?
重庆是中国著名“山城”。山城之说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长江上游,境内山峦起伏,江峡纵横;另一方面,重庆市区被长江、嘉陵江分割,地势高低起伏,全城建在山上,是典型的山水城。
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邦,域内孕育生成了灿烂的巴渝文化。早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代,先民就在古巴渝之地繁衍生息,“巴”、“渝”各12部在此有“耕鱼射猎”之俗。商末周初,巴、渝部族已分别建寨于长江、嘉陵江流域。周武王灭封之后,分封巴国于渝水一带,设都江州,即今重庆南岸朝天门,巴国历时约1200余年。后来,巴族南迁,巴都还设立于垫江的平都山(即今丰都县)。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渝东至鄂西地区,形成了以川东南为中心的“蛮夷”之国—巫巴。春秋时,在长江南岸的江津一带形成了“洛道古国”,洛水即今长江干流重庆以上的一段,这是当时巴国南面的属国,称洛氏兄弟部族,又称“洛书”,是当地少数民族巴人中的一支。
春秋战国时,楚国在渝邻近地区的经营和兼并与巴国发生冲突,导致“廪君巴”举兵东迁。战国后期,秦相司马错率军灭蜀后,旋于公元前314年攻灭巴国。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置巴郡,治江州(即今重庆渝中区朝天门)。
巴郡下辖江州、临江、垫江、宕渠、朐忍、涪陵、平都、安汉、汉丰、承县、合江等十一个县。汉代沿袭秦制,巴郡治所移至阆中,改置永宁都尉于江州(其地包跨今渝中区、南岸、江北等处),兼领汉、晋、越,蜀、秦五巴地区。
东汉永兴元年(153年),分巴郡置汉嘉郡,治江源县(今四川乐山境)。蜀汉初复巴郡于阆中,后复移于江州。魏置巴东郡治鱼复(今忠县)。江州与鱼复形成“夹江雄峙”之状,并成为当时巴蜀地区连接吴楚的重要水陆码头。
至西晋时,在今万县地区又置南梁郡、迁安县。晋武帝末,又将巴郡一分为二,置巴西郡于阆中,巴郡仍治江州,在今沙坪坝区东部。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巴郡为渝州,治所仍在江州,又分巴东、南梁两郡为南北二巴州和梁州,合称三州六郡数州县,巴郡文化至此形成。
唐代对地方行政区域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渝州仍置有巴、恭、播、集、宕五州之都督,成为重庆地区治所建城历史之始。在唐代先后出现了渝、广南、涪州、昌州、资州、渝州、蜀南、黔中、黔中道涪州等地方建制和道、剑南路东山道涪州等13个名称。
宋代仍实行路、州、县制,设夔州路,治夔州(今奉节)。此后,渝州一地先后改名恭州、渝州、涪州、忠州和崇庆军治(今铜梁)等地。
辽宋时期,重庆地区曾是赵构、张珍等抗金志士的活动中心,“渝州”这一名称被重新恢复。渝州因地处长江沿江峡谷区且有嘉陵江等横穿全市,形成深切河谷,故此重庆有“山城”之称。另外重庆城四面环山,又临长江,山高水深,易守难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