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结束量化宽松了吗?
简单回答:是,也不是。 美国QE终结过程开始于2013年7月,当时美联储宣布QE3,也就是每月多购买400亿美元资产(主要是MBS),直到2013年底;随后在2014年初,QE3扩围至每月950亿美元。 但2014年6月开始,美联储开始了Taper Talk,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他们已经开始讨论退出QE的问题了——这实际上相当于给市场打预防针,告诉市场不要指望会继续降息/扩张资产负债表了,该买的东西赶紧买,别拖到最后便宜都没了。
到了2014年12月,美联储正式开始了taper,每个月减少100亿美元资产购买规模,同时保持利率不变。到2015年5月份,taper完成,美联储正式宣布退出QE。
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2015年8月份开始,美元流动性紧俏,欧美央行纷纷出手,欧洲央行大幅扩大购债规模,日本央行更是直接向市场注入货币,而这时中美GDP增速已降至低个位数,美元指数却不断冲高。
在流动性紧缺的氛围下,大宗商品、黄金、外汇纷纷大跌,只有A股一枝独秀。面对这种“匪夷所思”的行情,鲍威尔等联储官员的口径变得谨慎起来并频频转向,从之前的坚决退出转向目前的观望和协调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这样倒也没什么,毕竟这是美联储有意识操作的结果——通过先释放加息信号再逐步收回,最终实现长期量化宽松政策。但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美国财政赤字在不断膨胀,政府负债率早已超过美国GDP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继续维持量化宽松还是加息,其实都意味着美元信贷的紧缩,这对于本就债务积压的美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不太认可美联储会真正加息,因为那会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虽然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仍在缩减,但我估计那多半都是应景式的收缩,实际效果并不大。 从更长期的格局来看,美元的信用基础已经受到挑战,美国的国际地位也会随之动摇。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去十几年美国依靠超量宽松政策透支了未来的增长,另一个则是其它国家尤其是金砖五国依靠合理的宏观政策和积极的结构调整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里,美国将陷入“GDP下滑-通货膨胀-债券收益率上升-GDP进一步下滑”的恶性循环,直到一个新的平衡出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