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谁是貂蝉?
子鼠 原指老鼠偷吃东西的时候,把食物放在下巴底下,用嘴巴盖上,小心谨慎的贼鼠。后来也用来比喻在男女关系上,处于被动、被撩的人。 初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名为《无题》的诗,其中两句“隔座送钩春酒暖”,就用到了这个典故。意思是说隔着座位和人互相掷钩取乐,喝着温暖的美酒。这里“送钩”就是古代男女之间的一种游戏,和现在的“翻花牌”、“打纸牌”类似。玩这种游戏的时候,双方隔坐着,一个人翻牌出牌,另外一个人捡牌,谁先挑出去的牌多,谁就赢了。输了的这个人要喝一口酒,然后继续翻牌。这看似是一个蛮暧昧的游戏,所以李商隐在这里借用了这个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他对心上人的思念。
宋朝词人柳永也写过一首关于“送钩”的词: “燕莺啼晓。丽景明新,微雨轻尘,绿暗风帘。正翠幕云高,玉堂香暖,乍雨还晴。 红蕊朱唇。雪肌花貌,笑语盈盈。对芳尊倾觞浅复深。留客舞衫,回波歌扇,有暗香频递。罗绮丛中,管弦何处,长是疏狂沉醉。” 这首词描写了春日里,男女在庭院里游玩的场景。男的衣袂飘飘,女的眉眼含情,好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象。不过这里的“送钩”还是传统的意思,表示男追女的样子。而“貂蝉”这个词可就不太一样了。
丑牛 这里是指穿着缀有珠宝服饰的女子。最初指的是汉代宫女穿的一种衣服,到唐代的时候,才把这种服饰称呼为“貂蝉”。 唐朝时候的皇宫内,规定皇帝的后妃们,在夏天的时候穿“纱罗”做成的裙子,冬天则穿“锦绮”做的裙子。除了这两种布料之外,一律不准使用。而且后妃们的首饰也是有规定的,只有皇后能戴“珍珠”制成的项链,其余的贵人以上等级的妃子,一概不准佩戴。只有皇后的婢妾才能戴“钗钿”,而且规格还不能高于夫人。
不过这些规矩都是写在书面的,到了唐玄宗时代,这些规矩基本上都废弛了。宫中的女子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想用什么首饰都可以,几乎没有了限制。因此当时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女子,都是“妆点”得很精美的形象。如王维写的《木兰谣》: “昔为战场子,今为闺阁姝。戎装列战士,锦彩拂明珠。” 这里说的就是军中花木兰的形象,穿上华丽的女装,头上戴着明珠做的首饰。而李白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也形容的是同样的场景。
总而言之呢,从汉朝开始一直到唐朝中期之前,女子的服饰是比较严明的,是有制度规范着的。然而到了唐代晚期之后,制度已经形同虚设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宋元时期的“旗袍”,明清时期的“袄裙”等。
寅虎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东汉应劭著的《风俗通》里面: “画虎于衣,文似虎也。” 意思是说,在上面画上老虎,是因为衣服上的花纹像老虎。这里的“虎”其实就是指代刺绣的花纹。 那么为啥要在身上绣老虎呢?这事得从先秦时期的“深衣”说起。那个时候的人们喜欢把各种吉祥的图案绣在前面,寓意着喜庆和幸福。
一直到了汉代仍然有这个习俗。只不过有的把“吉祥图案”改成了“画像”而已。东汉的时候,人们喜欢在宽大的服装上绣制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不是神仙就是圣贤,比如孔子、老子等等。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播以及儒学地位的下降,大家对于身上绣什么已经不再那么在意了。所以这时出现了一个新的花样——“贴花”。即用纸剪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贴在衣服上面,当然也可以直接绣在衣服上。
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丝绸变得更加轻薄透明,到了五代的时候,出现了“缕金刻丝”的工艺,也就是先用金色线在绸子上刻画图案,然后再绣出来。这样的工艺使得丝绸更加的清透华美,于是就有了“银蟾光满布,丹凤焰红升”(《咏团扇》)的意境。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貂蝉”其实就来自于这一时期的“缕金刻丝”。
卯兔 这里指的是用丝织物制作的帽子。先秦的时候,人们把一种无檐的小帽叫做“頍弁”,而这种顶部的形状像兔子的帽子,则被称为“兔冕”。至于为啥叫这个名字,据说是源于兔子的耳朵长长的,像戴了顶冠冕似的。
秦汉以后,帽子分为了官帽和民帽两大类。其中官帽又分为朝服帽、仪仗帽、武弁等,而民帽则简单一些,大致上有裹头、扇冠、方山、风帽等样式。这里重点说一说风帽。因为这种帽子在宋代以后非常流行。它是用一块软巾做成帽身,两边有两条带子,戴上后可以系在下巴下面。因为风帽比较轻便,又能够挡风沙,所以在元明代非常受欢迎。 到了清朝的时候,出现了“瓜皮帽”,又叫“六合帽”,这是因为帽沿的长短可以根据季节变化调节,春夏季时帽沿可以留得长一点,冬季则必须短些。
不过不管帽子怎么变化,其最基本的功能都是为了遮阳挡风。因此我们能在诗词中也看到有关“帽”的诸多描述。如范仲淹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里说的“乌巾”其实是古代男子戴的一种黑色头巾。
辰龙 指的是用龙纹装饰的灯。 先秦的时候已经有了蜡烛,但是蜡烛的光很微弱,主要作用是给香料熏蒸的香料架照明。直到西汉末期,中国人发明了密封蜡炬,即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蜡烛,这才有我们现在所说的“烛光”。 既然有了蜡烛,那就有可能出现用于照龙的灯具。不过最早的灯具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人在旁边拿着的。如晋代人所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