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配什么生肖?
《周易》是智慧之书,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蕴含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神秘智慧,也蕴含着中国数术的基础根源。 竹与十二生肖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鼠: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对应日期:1月26日至1月31日 老鼠是十二生肖的第一位。《礼记·祭法》中记载,“天子大祀,三卿祭祀”,这里的“三卿”指的就是“司马、司徒、司空”,而“司空”的官署正殿名为“承尘”,其形状就像竹子一样中间空。 可见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把“竹”和“司空”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是将“竹”与“鼠”联系在了一起。
牛:子丑寅卯辰已午未辛酉戌亥 对应日期:2月5日至2月10日 牛在十二生肖中排位第二,与十二地支中的“丑”相合。“丑”为牛,“牛”与“丑”相连,并且按照古代干支纪年法,“丑”“牛”排列在第七位,因此也称“七丑”。 “丑”的字形像牛角,而且根据古文字学专家徐中舒的研究,“丑”甲骨文像是用两根弯曲的线表示牛角,金文则把两根线连起来了,小篆以后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而牛的形象通常与竹联系在一起。南宋学者陈淳在《字义类编》中说,“凡物有干曲而直者,皆谓之‘竹’;……如‘杞柳’谓之‘竹’,言其枝干屈;‘竹箭’谓‘竹’,言其枝干挺然;‘篁’‘筱’均谓‘竹’,言其枝叶劲节。”这里的“竹箭”“竹筱”“竹篁”都指的是竹子或者是竹子的枝条。
“丑”“牛”以及“竹”,在古代都是同义词。所以,牛与竹在传统哲学中属于一个符号系统,我们常说的“风调雨顺”就包含了“牛”与“竹”这两个意象。 虎:寅卯辰已午未申酉亥 对应日期:2月11日至2月17日 虎在十二生肖中排位第三。东汉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记载,“虎故属木,其卦在震。”意思是老虎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中也谈到,“寅,夷也。夷者,寅也。万物始于寅。寅,阳也。阴始于申,故曰:‘阴阳相见,熊虎变文’。”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存在一种物质,它运行的时候,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循环往复。这种物质就是“阴阳”。而“寅”字由“广”字头和“寅”字构成,“广”字头上面的一竖就像太阳,下面的一半就像月亮,因此“寅”字就有了阴阳的含义——白天阳气盛,所以称“阳”;夜晚阴气盛,所以称“阴”。
春季三个月(正月惊蛰至三月春分),太阳位于东方,昼长夜短,天气变暖,草木发芽生长,这是阳盛阴微的季节。春季最后一个月(三月春分至五月立夏),太阳位于东南方,白昼时间更长,植物开始茂盛生长。此时阴气初现,但阳气仍盛。 进入夏季(五月立夏至七月小暑),太阳位于南方,阳光直射地面,草木茂盛,生机勃勃。这时阴阳平衡,所以动物开始交尾繁殖。
秋季(七月小暑至九月白露),太阳逐渐偏西,阳气渐弱,阴气渐强,植物开始成熟。冬季(九月白露至冬至小雪),太阳下落,一阳初生,草木枯萎。 从“寅”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春阴夏阳秋阴阳分冬阳复”的阴阳变化道理。
“虎”与“寅”“阳”密切相关,所以“虎”也与“竹”一样与春天息息相关。唐朝韩鄂在《岁华纪丽》中就记录了“春盘”,是用蔬菜摆出来的“寅”字形,寓意“食新”(吃新的粮食)。宋朝苏轼在《癸辛杂识》中也提到了“寅”字形的“春盘”,只不过用的是水果。明代《酌中志》中有更详细的记载,“初春,食花糕,如‘寅’字状。” 这就是说,在立春这一天,古人们在餐桌上摆放“寅”字形的糕点,用来庆祝春天的到来。桌子上除了有“寅”字形的糕点外,还要摆上果品,以象征花果漫山遍野。
兔: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对应日期,3月5日至3月11日 兔子在十二生肖中排第四,与“卯”相合。“卯”就是指兔子或者兔子的角。古人观察到,当月亮盈亏变化时,兔子两只长耳朵上的毛会发生明显变化,于是就用兔子来计时。
《逸周书·周月》中提到,“孟春甲子,日月皆庚寅,鸡号,兔始用昏。”意思是说,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如果恰逢庚寅之日,当天傍晚兔子就开始活动了。由此,人们建立了“兔候月”的历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兔子在月相变化到达‘望’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已经开始活动时间。” 月相的变化有一个周期,叫做“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而二十四节气又平均每个节气为15.24天。在一周期里面,立春后第一个闰月有两个“望”,称为“重望”或“双望”。农历二月二逢“重望”的日子,古人称“龙抬头”,这天的月光非常明亮。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八月十五赠张功曹》诗中说,“月色犹如霜白色,银波如鳞片,平静无浪纹。”说的正是农历月中月亮最圆的时候。 蛇: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 对应日期:3月12日至3月18日 蛇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与十二地支中的“巳”相合。汉代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中说,“蛇,小龙也。”所以,蛇是与龙亲近的动物。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南山经》中就有关于龙的记载,“有兽焉,其状如蛇,而有翼,其音如鸠,名曰‘肥遗’。”这里的“肥遗”就是一种长着翅膀的蛇。 晋代文学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还介绍了另一种带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