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凭什么那么牛?
说几个结论(从2015年起,中国的房地产就已经处于“超分配”状态了) 第一,土地财政是房地产市场的源头,这个源头带来的问题是人口和资金的过度集聚,这是房地产价格上升的根本动力;第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变,增加了对房屋的需求,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第三,金融系统的配合不到位,房贷额度紧张,房贷利率持续走高,在“住房不炒”的大背景下,金融政策对楼市调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央行数据,2021年居民新增贷款中,住房贷款占比高达68%,远高于其他类型贷款,如果金融系统不对楼市调控进行配合,房地产市场很难降温;
第四,供给端管控不足,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14.8万亿元,同比增长7.0%,住宅竣工面积13.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4%,这两项指标均处于历史低位,供给端的不足进一步推升房地产的价格; 第五,二手房监管不力导致交易量飙升,2021年全国重点城市二手住宅成交量大幅增长,其中海口、西安、成都等城市的成交环比增幅甚至超过300%,这些城市普遍存在学区房概念,导致二手房价格居高不下。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大背景下,上述因素正在被逐步化解。
首先是“人地挂钩”、“房票制度”的落实,将大幅度降低资金和人口的集中度;其次是金融政策的调整,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进行了上调,意味着房贷的利率水平将迎来新一轮的上调,同时银保监会在2月中旬已经明确要求主要银行定期监测开发贷投放,确保满足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 最后是二手房市场的规范,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发布二手房指导价,限制中介费,打击炒作投机行为,这些举措都意在平抑房地产市场的波动。
这轮始于2015年7月的房价普涨,之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涨幅很大”,核心因素是,本轮暴涨城市,主要集中在一些人口流入城市。
要知道,2014年那一轮房价暴涨始于北上广深,当时中国大都市的房价,已经让很多外国人都觉得无法理解,但这一轮暴涨的主角是武汉、南京、合肥等人口流入的都市圈,这就显得非常不可思议。
中国大都市房价的高不可攀,在世界范围内其实具有高度可比性,因为中国在很多区域的城镇化率跟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在档次上。但是这一轮暴涨的地方,城镇化率通常低于发达国家。
所以这轮房价暴涨之后,很多都市圈已经出现了跟北上广深相同的问题,高房价给年轻人带来的挤压越来越大。
既然如此,有人就会怀疑,这些都市圈真的有这么强大的支撑力吗?人口真的能够支持房价如此上涨吗?会不会存在很大的泡沫最终破灭呢?
中国房价之所以“很牛”,其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具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最强大的农村秩序,而且这个秩序非常特殊,就是,国家给予农民以土地权益,但不允许他们享受市民待遇,导致农民无法真正拥有城市户口。
这就带来一个很神奇的因素,在中国,虽然很多人不是市民,但依然是国家的主人翁。这种农村秩序非常坚固,并不会因为一个改革文件就瓦解。
如果这个秩序瓦解了,后果非常严重,而如果这个秩序不瓦解,就决定了中国不会出现欧洲式的郊区化。中国人会把住房当成硬通货,当成一种生存保障,当成是跟市民相等的权益。
这种心态,决定了中国人非常热爱住宅,而不会热爱非住宅,也决定了中国人对住房存在一种类似于土地一样的情结,他们需要在一个大都市奋斗,需要进入大都市,但却不能抛弃农村。
所以,这就注定中国必须在城镇化进程中,将人口安置在离核心城市很远的地方,然后不断通过修地铁、修高铁,将这些超级大都市圈连接在一起,而这些超级大都市圈的房价,也会受此助推,跟核心城市一样暴涨。
这种农村秩序,还决定了中国人始终会将住房当成自己的财富保障,当成是退休的保障,当成是家产的保障,当成是人情消费和社会网络关系的保障,当成是子女抚养的保障,它还跟中国传统的“居者有其屋”大同理想相适应,与“成家立业”的个人生涯相适应。
所以,这意味着中国人对住房的消费力,会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这是由几千年的文化价值观决定的,它不是表面上“中国有钱了”的结果。
我们理解了这种农村秩序,就明白,为什么在中国存在巨大的空置房,但价格依然上涨,因为中国人不是欧洲人,不是在美国大农场长大的黑人,不是中东游牧民族,不是东南亚农民,不是日本或韩国人。
中国人对住房的态度,是千百年来跟土地相关,对土地的依赖和情结,从而产生的一个“变态”结果。
所以,理解了中国房价的这种“很牛”,我们就不会盲目乐观,觉得房价还会无限制再涨,同样,也不会过度悲观,觉得房价会跌回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