棫五行属什么?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题主可能把“五行”的概念弄错了。古代汉语的“五”是一个虚数,表示多数意思。比如“五日一候”“五谷丰登”“五岳归来不看山”等等,这里的“五”都是指多、无数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行”呢?古人把天干地支组成的一个周期叫做一行。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组合成60个“周期”—甲子、乙丑……直到庚子、辛丑……周而复始。每一行的首字与天干相配,组成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就是十神的概念了——“五行的排列组合”。所以,十神中的“正官”、“偏官(七杀)”、“正印”、“偏印”等称谓就由此而来。每一个“行”都包含有天干地支两种成分,而十神仅仅表示这一行中各个成分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被表述为某个公式: 年柱纳音为木的人,月柱或日柱纳音为土的人…如此推算,一个人有一百种组合! 至于“五行”这个词,它实际上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它们并没有多少“性格”特征,只是古代人想象出来用来解释世界形态的一种理论体系而已。
回到本题,“棫”字属于“木”字结构,它的本义就是一种树的名字——榛棫。《尚书·禹贡》中写到禹疏河道的时候说:“厥草惟榛,厥木惟棫。”榛棫就是现在俗称的“黄杨木”——因为它颜色很黄而且纹理如同树枝状。这种树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春秋战国时已经开始种植,后来逐渐向北扩张到秦岭一带。不过到了现代,由于环境恶化和人为砍伐,这种树已经不多了。“棫”字又有了一个引申义——表示杂乱,如“芃芃棫朴”(《诗经·大雅·棫朴》),描写的是草木茂盛、乱哄哄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