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云南结局如何?

万俟颜杰万俟颜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自隋朝大业十年(614年),云南的哀牢王闻知杨广欲兴兵发讨南中,主动遣使入朝,愿做中国臣民始,至唐肃宗在公元762年止,由于南方各族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武装斗争持续不断,没有一年安宁,因而唐王朝也没有时间顾及对南方的汉化政策,结果王朝只有名义上的统治,未能形成真正的统一。

直到唐朝文宗年间,经封禅使顾况向唐文宗上言,才引发了唐朝政府对南诏的用兵,但是这一仗唐朝打得极其狼狈,不仅皇帝御驾亲征大败而归,随后继任的唐军统帅李宓更是被南诏军截击于黔江中而全军覆没,迫使唐朝政府不得不放弃彻底消灭南诏的意图,与南诏政权形成隔江相峙的的局面。

而就是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南诏王异牟寻主动向唐朝朝廷称臣,并愿接受唐朝的册封。于是,唐朝便以武力暂时消灭了南诏的威胁,同时又以“羁縻政策”来承认南诏的独立。

这样的“羁縻”局面维持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南诏王异牟寻便调头再度与唐朝廷对立。但是这一次的南诏已经完全丧失了独立,被唐朝宰相李德裕所控制的唐军打的落花流水,最终只得带领家属和一部分亲随向西南地区退却,而南诏其他势力则在攻破“笼城”,遭到重创,其中部族或降或散。

从此,南诏一蹶不振,一直依附于赵藩汉区,而在公元902年又以乌蛮之名向唐朝的附庸。但是,同年,李克用攻破唐朝朝廷都洛阳,南诏乘机率部南下,攻占黎州、雅州等地。

赵藩汉区统治者急忙召还镇守在“扶南”(今缅甸腹地)的郑回。郑回一路招揽、集结蛮部,两年时间便组成一支实力较为强大的部队,南下攻占了南诏。异牟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南下印度经缅甸到泰国,至柬埔寨,最后到达海南岛,在当时的南辛府居住了下来。

而在公元920年,被唐朝廷赞誉为“神童”的郑熏初,随其父郑回进入南诏,受到贵族的礼待。但是,郑熏初却看中了南诏贫瘠的地理条件,因而经常与其兄长郑彝素在晚间悄悄议论,谋划着要离开南诏前往“有谷积”的蜀中去发展。

但是,他们的这一行动,却遭到了异牟寻的严厉斥责。而郑熏初为此曾三次劝异牟寻南下,均遭拒绝。末了,为了达到此行目的,他便用绝食来逼迫南诏王就范。

在南诏王异牟寻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派使者前往成都,以“请归华夏”相示。而其目的,显然是为了能摆脱南诏统治者的阻拦,北上投身于唐朝治下。但是,最终,郑薰初的这一北上投唐计划却因意外的遇寒生病而夭折。

后世人评此一事件,多以“南诏入唐”说之。可是,如果南诏王异牟寻确有此心的话,为什么在郑薰初三劝而去、去而留、留而绝食这一特殊时期,他既不逼迫投唐的郑薰初就范,又不主动派遣使者赴唐谢罪而引发不必要的战争,致使唐朝一方陷入腹背受敌的尴尬局面?

以异牟寻当时实力的雄厚,郑熏初和唐朝方面恐怕很难察觉,然而,就是在这样极为有利的“造反”形势下,异牟寻不但坐视郑薰初的行动而不予制止和斩尽杀绝,反而还派使者携重金到成都去营救“请归华夏”的郑薰初。如果此时,“南诏入唐”之说成立的话,那么以唐朝当时国力的强大,完全有能力轻而易举地灭掉南诏,怎么会“放虎归山”,反倒让南诏在数年之后反倒灭掉了唐王朝在西南的宗藩国?

答案显然是不能。

所以,笔者推断:郑薰初被南诏使臣救回一事件,实乃南诏王异牟寻故意放走对方,以便吸引唐朝朝廷的注意力,使其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而最终,也正是借助于这一“奇招”,南诏王才得以使唐王朝在对抗南诏的军队中损兵折将,取得战争的胜利。

但是,对于南诏王异牟寻来说,他也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他在成都的住所为唐将李仁矩所破,爱妾相里氏被唐将李仁矩所掳,最后不知所终。

而在此之前,即公元867年,南诏王异牟寻在成都的住所又被唐将李暹焚毁,两度亡国经历,使得异牟寻对唐朝朝廷早已是心灰意冷,再也无法产生“入唐”的念头,于是,便带着残余的部众绕道缅甸、泰国、印度、康居(哈萨克斯坦),最后到达萨末建牙统治。

而此时已是“后晋开成元年、南诏大宣三年(公元840年)”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