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中国gdp预测?

徐亚文徐亚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2013年底,我写过一篇关于GDP的预测文章 当时对GDP增速的预期是8%左右 现在看来,那真是非常乐观了! 中国经济从2014年开始进入了“新常态” 那什么是“新常态”呢? 新常态就是: 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 和 高通缩(潜在增长率下坠)、高失业、高债务 的经济运行状态。 这就是一个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正常状况。

从国际比较来看待中国经济,中国的实际增长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高位。但我们要意识到,中国的人口基数在这里摆着,要单独对比人均GDP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考虑人口因素,我国的人均GDP就只剩下5600多美元,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美国人均GDP是59000美元,接近我国的10倍)。而且我们进口一辆奔驰轿车都要花掉我国人均GDP的一半,所以人均GDP这个指标很能说明问题,也最能体现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所以我们说中国的GDP已经是世界第二大,但是生活水平也就是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已——这点钱过不上好日子啊! 如果考虑到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只有67%,而发达国家都在80%以上,我们再倒过来算GDP总量,就会发现我国的GDP其实相当少,和发达国家相比差得很远。

为了追求美好生活,中国人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 所以我说那篇预测的文章是非常乐观的,因为我们还在“后发优势”里醉生梦死。要知道很多拉美国家GDP的增长率比我们还要高,但是他们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就是因为分配结构有问题,经济增长大部分都到了少数人手里,所谓“先富带后富”不过是少数人被赋予的财富增长权罢了。 那么既然已经知道了GDP的“本来面目”——没有多大意思的收入增长——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计算它呢? 我们计算GDP无非是为了满足两个需求:一个是统计需求的,这个是社会科学的需求;一个是决策需求的,这个是政治科学的需要。

对于第一个需求来说,GDP无所谓真实不真实的,只要把GDP增长等同于幸福生活就会一直错下去。对于第二个需求来说,GDP确实没什么用,但是我们不得不计算它,因为这是一个政治游戏,而这个游戏是有规则规定的,GDP就是这个游戏里的数字筹码,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力。 所以与其探讨GDP的真实性问题,还不如讨论如何更好的玩这个政治游戏。至少目前看,这个“游戏”还没有出局者。

符鹤洋符鹤洋优质答主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生产需求回升向好,就业物价总体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局。按不变价计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比2022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都实现稳步回升。

从消费看,市场销售逐步恢复,旅游出行、餐饮住宿、文体娱乐等服务消费增长较快。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6%,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从投资看,社会领域、高技术产业、民生相关补短板等投资快速恢复,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为经济运行好转提供了重要支撑。从出口看,在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出口竞争能力逐步提升,一季度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实现良好增势,贸易顺差8178亿元,同比扩大7.6%。

从市场信心看,随着经济逐步企稳,企业预期也在趋稳向好。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反映原材料采购和销售订单的生产经营活动指数较上年四季度分别上升15.3、13.8个百分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发布的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远高于最新预测的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经济体增速和全球3.3%的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经合组织(OECD)预测,2023—2024年中国经济将分别增长5.3%和5.4%,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增速,认为中国经济反弹的力度和速度将强于此前预期。

从短期和长期因素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从短期因素看,总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外需存在较大放缓风险。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尚难得到有效缓解,企业库存偏高,海外需求存在放缓甚至收缩风险。国内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国内就业和收入预期仍需进一步改善,加之2022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冲击形成较高基数,今年上半年消费增速将呈现逐步回落走势。

从长期因素看,一些趋势性、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较为突出。国际地缘政治、经贸摩擦仍存较大不确定性将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更多政治化、本土化和区域化调整,这些变化将使我国的贸易环境趋向复杂。资源、人口等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高端制造等创新短板仍然较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尽管内生动力逐步增强,经济运行总体回暖,但也要看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复苏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巩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从经济发展的供给、需求、预期等各方面情况来看,恢复均衡增长水平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当前经济还存在不少不平衡的地方,突出表现为经济内生动力不足,有效需求仍然较弱,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仍然较多,就业和民生保障压力较大。特别是随着基数逐步抬高,今后几个月经济运行面临的下行压力将有所凸显。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强化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