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五行属性是什么?
粟是禾本科草本植物,又叫小米、谷子、粟米、粟谷、薏米、稻小米等。根据古代文字学理论,“粟”字为见母索部,可见于金文、篆书,字形像一束谷子形状;“米”字为明母米部,形如直立的米粒。两字合为一字,表示谷粒成熟去了壳,就变成大米了。所以,从文字学角度看,粟米就是大米。 那么,这样解释对吗?显然不对!因为今天的科学家已证明,现代的大米(水稻)并不是一粒一粒的种子,而是雌雄同蕊的植物花絮。如果按文字学的观点去理解,岂不是要叫成“小”米了吗?其实,古人造字是十分聪明的,上面说的是象形,其实还有会意呢。请看“粟”字的甲骨文,像一个头上有尖刺的人,双手护着一颗种子,这不就是在告诉别人这是小米吗?(参见《古文字構形學》上册553頁图8-106) 所以,从甲骨文看,粟就是小米。
到了金文阶段,这个“人”变成了“止”,意思还是一样,保护种子不要被别人偷走了。(参见《古文字構形學》下册499頁图27-147) 到了小篆阶段,把金文的“止”写成“彳”,仍然表示人要保护谷物。(参见《古文字構形學(修订本)》第685頁图58-136) 秦简《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田律》中“粟”的读音作suǒ,说明此时“粟”的字音和今相同。 汉代碑刻材料表明,“粟”还读suǒ,如东汉王逸少《王羲之书赞》:“非唯尚书难识,粟字无文。”又如汉《西岳华山庙碑》:“……润夫粟帛之贶,昭德而家珍……” 晋代郭璞注《水经·济水注》:“俗云:‘济水,黄帝所受玉斗,和粟饮之’。”“粟”在此读suǒ。
从上述文字学和语料考察来看,“粟”古时读suǒ是完全正确的。那么问题出来了,这个“粟”为什么后来又变音变成了xiòng了呢?其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时,“粟”字除表粮食作物外,还用于表植物的果实,且多指粟豆类植物,此时的“粟”字写作“栗”。如南朝梁简文帝《孝思赋》:“粟栗方秀,蘋萍始生。”唐代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月出不胜愁,露深带微冻。须臾寒粟发,始觉重衣着。” 这种“粟”表植物果实时,一般读xiù,写作“栗子”或“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后人用现代汉语字典标注古籍读音普遍存在错漏,导致后人沿袭错误,把前人考证的“粟”读suǒ给否定了,另立一新读xiòng。清儒段玉裁著《古文字構形學》时就认定“粟”读xiòng,并引朱骏声的话作为旁证:“《说文》:餼,穀之不熟為餼。从食,肖聲。今作枵。”……“《說文》:䏣,粟之未熟的。从食,辛聲……”朱骏声也是清代著名文字学家,其著述很多,其中《說文通訓定聲》是一部考證漢字音義的重要著作。他明确认可以上“粟”字都读xiòng,并进一步推导出这些字在古代音類當屬宕歸去三部。
清儒段玉裁和朱駿聲的這種见解影響極大,近代以來學界一直承襲此説,將“粟”字古音判定在去聲後部,導致現代漢語大字典將“粟”字標音為xiòng。然而,我們從上文看到的東漢時代的用例顯然證實了“粟”字读suǒ。先秦典籍多有“粟”字,也都可證明“粟”字讀suǒ。
“粟”字古音當作suǒ,不作xiò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