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奇偶阳台?
在《中国园林》1980年第四期有篇张靖写的“谈谈苏州古典园林的构园艺术”,其中对拙政园的介绍中有一段话 “拙政园主要建筑群落分东西两部分,中部和北部以水池分隔。池水东窄西宽呈倒置梯形,水面北高南低。东部地势最低处,形成天然水湾,水面曲折多湾汊、半岛;西部略高之地设亭榭楼台,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水边山脚或小丘之巅。全园布局虽属规整对称,但因池水的阻隔而显得层次丰富变化无穷。全园布置得十分自然,没有丝毫人工斧凿痕迹。 为了创造自然之趣,设计师们巧妙地利用地形来组织景观。
拙政园东部地势低洼,为水景构成必要条件。于是设计者将水引入园中,在东园辟一长方形水池作为主体景观。池北岸筑有假山、小亭与主园路相连;南岸筑一曲桥与北岸相通,使池内与园外沟通。池西南有土山堆叠而成的小岛,山上建“三十六鸳鸯馆”,山下建“与谁同坐轩”。岛上花木扶疏,曲廊环绕,景致格外清幽。土山东南又有曲岸,岸边石坡上筑“远香堂”,堂前有廊轩与主园路相联。“与谁同坐轩”和“远香堂”是观赏水景的最佳位置。 土山南有半堤花树,称为“与谁同归”,是借北宋大词人秦观的词句命名。土山西有土阜,称“荷风四面亭”,取苏轼诗“莲叶何田田”之意。亭下临池,可观赏东园景色。
拙政园中还有一处小巧精致的水面,位于西北部土山的北坡脚下。这里地势较高,可以远眺园内远景。由于处于土山坡下,所以水面较矮,形成了池岸高于水面的特殊景观。土山上遍植绿竹,环境幽静,山下有小桥流水,池边的路都沿坡而筑,使人感觉步移景换。这既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又避免了重复呆板。
这样,通过巧妙的设计、组合,拙政园不仅成为山水相映的自然胜境,而且还具有“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的独特效果,使人进入其中后不觉枯燥乏味,而是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游兴。” 上面这段描述基本可以看做是吴门园子对于自然的追求了,其实除了自然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需求比如文人的隐逸、生活的情趣等等,当然这些在拙政园中都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