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对月是几个月?
“月”是一个汉语字,有月亮、月球等意思。 月亮的周周期约为29.53天(平均每个朔望月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2.78秒)。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则一个月大约有10.53个太阳日。 而农历中每月的大小是随节气而变化的,在节气立春到立夏之间,农历每月大小相同时数只有29天多;在立夏到立秋之间,月大16天,月小15天;在白露至冬至之间,月大15天,月小14天;在大寒到清明节之间,月大16天,月小三十四天。 以节气立春节气到清明之间为一个农历月,则农历月大约等于公历月的2~3倍,即12~16个月不等。这样农历一年就有36~40个月了。 然而,这种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划分基准的历法并不能真正适应季节转换的需要。
于是,在古代就有过在干支纪年中增加闰月的做法来调整农历的季节节奏——这一方法直到现代仍在使用。
例如,1964年农历四月就有两个中气,七月有大月,十一月无中气,闰十月,十二月大月。又如,2017年农历五月有四个中气,九月闰月,腊月有小月。 再比如说,农历二月以后,一般会有四个节气变化,但是有些年份也会出现特殊的五个或三个节气的情况,这时为了平衡月中阴阳就会增加一个或者减少一个小月,使月末的最后一天出现在节气的第一天,这种年份每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是基于阳历(公历)和阴历(农历)的大概计算,实际上月亮的运动并不是均匀前进的,而是走“之”字形路线,因此每个月的实际天数不是29天就是30天。
至于公历与农历的日期相差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并加以利用。根据“干支纪法”,每过一个甲子年为730天,每隔三年有一个添加“闰月”的“闰年”,每隔五年有两次“闰月”的“闰年”。这种“闰年”通过设置闰月,使得农历年和公历年的天数差一直保持固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