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酉五行属什么?
五行,也称五元素、五色,是古人把世界万物分别归属于五大类之中而形成的。 它实际上就是古人对世界的原始解释之一,与西方的古希腊的“四大元素”(土、气、水、火)有着相通之处。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用“阴阳”来表示宇宙间物质的两个最原始的元素。其中阳象征天、阳性、主动等;阴象征地、阴性、主静。 然后,在阳与阴之间还有中间状态——“阴阳合抱形成了一个太极”。太极生两仪即生出了阴和阳。
整个宇宙可以被描绘成由阴阳两种物质所构成的一个巨大太极图: 由于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我们站在地球上的北半球看去时,太阳就在我们的南方,所以太阳所在的南天就被画在了左侧;同时因为地球总是自西向东转动的,所以就形成了右边的阴影,而左边的明亮部分被称之为“白昼”或“白天”。
与此对应,夜晚则是左黑右白,整个天空就是一个大圆圈,日月星辰都在这个大圆圈里移动着。 这是一种相当合理的描述,但是古人又觉得这样还是不够精准,因此就引入了“五行说”——将阴阳中间的太极一分为二,形成金、木、水、火、土五个实体,以象征天地间的五种最基本物质的属性。 它们既代表了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同时又具有阴阳的不同属性。因此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产生新的变化。 所以,甲午年是乙未年之间的一个转换年份——甲为阳,乙为阴,甲木遇乙木后阴阳平衡,但五行不变。 年份有12个,周而复始。 月相有十二种,每月十五日最为明亮,称为“望”,初一晦,月出不见,最后一天月没,这周期叫“朔望”。 日有七曜(星期天),每月初一至初六为“上弦”,月中一天为“望”,初七初八为“下弦”。 最后,将五行与季节联系起来就有:“春寅木,夏卯木,秋申金,冬子水,四季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