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冻是不是天气?
霜冻不是天气,是灾害。 (一)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短时间内大气状态(云、气温、气压、湿度、风等)的变化情况;而霜冻是指由于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异常减少,使地面温度骤降,导致植物遭受伤害甚至死亡的现象。 从定义上看,“天气”比“霜冻”的范围更广一些。除了含有物理因素外,还含有生物的因素和人类的因素,如气象因素与生态因子相结合形成的气候生态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气候等。都属于“天气”的范畴。 而“霜冻”则属于自然灾害的范畴。
(二)产生条件不同 产生气象灾害的条件较为复杂,一般包括大气环流背景、陆面状况和下垫面特征等多个方面。其中,大气环流格局是形成气象灾害的必要条件。当一种气象要素(如温度)在某地区出现异常时,如果大气环流配合不当,便可能引起该要素在该地区出现非正常的骤升或骤降,从而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例如,寒潮通常是由于冷空气入侵造成的温度骤降引发的灾害。而霜冻则是因短时内气温突然下降而引起的灾害。只要空气中有足够的冷空气,并满足一定的地形和云顶结构条件,就能造成霜冻发生。 但并不是有冷空气入侵就一定会生成霜冻。这还要看具体环境的气温、水汽等情况。如果在降温的同时还伴有充足的水汽,且地面风向由平原吹向地形,就可能给山区带来雨雪天气。即使降温幅度很大、风力很强,在没有水汽的情况下,也只能出现冰凌、冰冻或其他现象。虽然引起霜降的原因是低温,但造成直接危害的却是水分。因此说,“霜冻”这种自然灾害是“天冷下雨”的结果。
霜冻不是天气现象。
气象上对于霜冻的定义是,霜冻指空气温度突然的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致使作物出现明显的冻结伤害,比如冻死、冻枯萎、冻坏,严重减产或者绝产。因此,霜冻是一个农业气象灾害,类似灾害还包括干热风、黑灾、卡风、寒露风等。从定义可知:
第一,有霜,不等于有霜冻;没有霜,也有可能发生霜冻。也就是说有霜,不一定对作物造成霜冻害;没有下霜,如果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并且造成农作物的霜冻害,我们仍然称其为霜冻。比如,冬季的北方,经常看到有霜,但并没有达到霜冻害的标准,因为此时植物正处于休眠状态,因此没有霜冻灾害。所以,有霜和霜冻是两种不同的气象概念,有霜不等于有霜冻,有霜冻也不一定是下霜造成的。
第二,“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是灾害的决定性原因。只要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即使没有结霜,我们也称之为霜冻。这就是说,只要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即使不下霜,如果使农作物遭受了冻害,气象上也称为“霜冻”。
第三,霜冻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时间差异。由于地域不同,农作物种类不同,霜冻害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对于有些喜温的亚热带和热带植物,如柑橘、香蕉、木瓜、芒果甚至甘蔗等,如果地表温度骤降到5℃以下,这些喜温植物也会遭受霜冻害。同样,对于冬小麦、油菜等作物而言,在秋季和冬季,由于冬小麦、油菜在不同季节对霜冻害有不同的耐受性,所以其霜冻害的标准也不同,秋霜冻害的标准一般是-3到-4℃,而春霜冻害的标准一般是-2到-3℃。